49.4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2,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3,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4。荆文王恐其害己也5,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6,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7,有苗乃服。共工之战8,铁铦矩者及乎敌9,铠甲不坚者伤乎体10。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11。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12,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13。
文王:见3.2注。丰: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东北。文王从岐山之下迁都于丰邑。镐(hào):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距丰邑二十五里。武王由丰邑迁都于镐,称镐京。这里的“镐”只是连类而及之词,与上文的“鲧”相似。2戎:见10.6注。3徐偃王:见21..2注。4有:通“又”。5荆:见.2注。荆文王:见13.注。楚文王上距周穆王已有二三百年,所以,有人认为他不可能伐灭徐偃王。关于徐偃王被灭的事,古籍上有多种说法,可能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记载的。韩非这里说楚文王伐灭徐偃王,也可能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当然,也可能楚国的文王不止一个,这里的楚文王不是指熊赀而言。6有:名词词头,没有实际意义。苗:见42.2注。7干:盾牌。戚:古代兵器,是斧的一种。执干戚舞:拿着兵器跳舞。兵器不用来作战,而用作跳舞的道具,说明舜不用武力,而用音乐舞蹈来进行精神感化。8共工:见34.3.3注。9铦:见47.4注。矩:通“巨”,巨大,指长。及:到。乎:于。10铠甲:古代打仗时穿的护身战衣,用皮革或金属薄片制成。11子贡:见23.22注。说(shuì):游说,劝说。12子:您。古人对对方的尊称。辩:(言词)动听而有理。13行:实行,实现。
古时候周文王住在丰、镐之间,领土才方圆百里,他推行仁义之道而感化了西戎,结果便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区,领土有五百里见方,他也推行仁义之道,因此而把土地割让给他并向他朝拜称臣的有三十六个国家。楚文王怕他会危害到自己,所以起兵攻打徐国,便把它消灭了。所以周文王推行仁义之道而称王天下,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却丢掉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之道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那么社会上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了。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准备去讨伐他们。舜说:“不行。君主的德行不深厚却使用武力,这不是个正确的办法。”于是就用了三年时间修行德教,拿着盾牌、大斧等武器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便归顺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兵器长的就刺到了敌人,铠甲不坚固的就伤了身体。这说明拿着盾牌、大斧等武器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现代。所以说:社会情况不同了,那么措施也就要跟着改变。上古时代人们主要是在道德上竞赛高低,中古时代人们主要是在智谋上角逐优劣,时到如今人们主要在力量上较量强弱。齐国将要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派子贡去游说齐国人。齐国人说:“您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想要的是土地,而不是这些话中所讲的道理啊。”于是就起兵攻打鲁国,把距离鲁国国都城门十里的地方作为国界。所以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而徐国被消灭了,子贡富有口才和智谋而鲁国被削减了领土。根据这种情况来说,那么推行仁义之道、运用口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办法。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智谋,依靠徐、鲁两国的力量让他们去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那么齐、楚两国的欲望也就不能够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49.5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2。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3,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4,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5。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6,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7。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8,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策:古代的一种竹制马鞭,头上有刺。2知:通“智”,明智。3兼爱:泛爱,普遍地爱。儒家提倡王道、仁政,称颂尧、舜爱民,宣扬“仁者爱人”、“泛爱众”,是为了“以德服人”,更好地统治人民。墨家提倡“兼爱”,宣扬爱无差等,则反映了小私有者的政治愿望。这两种政治主张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对于争于气力的战国时代来说,都是一种空想,所以韩非把它们合在一起加以批评。4司寇:古代掌管刑狱的最高一级的官吏。5乱:纷乱,不太平。6莫先于父母:没有比父母更领先的。7见(xiàn):同“现”,表现。8效:显示。
古代和现代的社会习俗不一样,所以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儒家所提倡的宽松和缓的政治措施去治理处在急剧变动时代的民众,就好像没有缰绳和马鞭去驾驭凶悍的烈马,这是不明智所造成的过错啊。现在儒家、墨家都称颂古代帝王同时爱普天下的人,就像父母那样来对待民众。用什么来说明古代帝王是这样的呢?他们说:“司法大臣执行刑罚的时候,君主因此而不再演奏音乐;听到死刑的判决,君主为犯人流泪。”这就是他们所推崇的古代帝王啊。他们以为君臣关系像父子关系那样就一定会天下太平,由此推论,那就没有关系不和睦的父子了。人的感情,没有超过父母对待子女的,但父母都付出了对子女的爱而家庭却未必就能和睦。可见虽然爱得很深了,哪能就不发生纠纷了呢?那古代帝王对民众的爱,不能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受到父母的爱,未必就不发生纠纷,那么提倡古代帝王对民众的爱,民众哪能就可以治理好呢?再说那按照法令执行刑罚的时候,君主为犯人流泪,这不过是用它来表示仁爱罢了,而并不是要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办法。挂着眼泪哭泣而不想用刑罚,是仁爱的表现;但是不能不用刑罚,是法治的需要。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还是优先搞他的法治,而不顺从自己仁爱的哭泣去废除刑罚,那么仁爱不可以用来作为治国的办法也就很明白的了。
49.6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2。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为仁义者一人。鲁哀公3,下主也,南面君国4,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5。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仲尼:见3.2注。2说:通“悦”,喜爱。为服役:给他做事,指做他的门徒。3鲁哀公:见30.0.注。4南面: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国君在朝廷上面向南接受臣下的朝见。君:用作动词,为君。5顾:反。